赣商在历史上被称为“江右商帮”。据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所著的《日录杂说》上记载“江东称江左,江西称江右。盖自江北视之,江东在左,江西在右。”遂得此名。 古时江西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大基地,江右商帮自然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,敬仰那些为民除害、清正廉洁的英雄,而生性聪颖、治病救人、为官清廉的许真君,便受到百姓的爱戴。当时有民谣称“人无盗窃,吏无奸欺。我君(指许真君)活人,病无能为”。许真君死后,江西人民为了纪念他,便在他的故居建立了“许仙祠”,即南昌西山万寿宫的前身,受到江西人的顶礼膜拜。 万寿宫成为江右商帮的标志和广告,也是其财富与实力的象征。万寿宫既是旅居外乡的江西人开展亲善友好、祭祀活动的场所,又是商人、官员、文人们议事与暂住的地方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有1000多所万寿宫分布在全国各地,其中建造最多的是四川省,共有300多个,而在北京的江西会馆(万寿宫)从明初的14所增加到清光绪年间的51所,占北京387所会馆的13%。 尽管在江右商帮中,既没有出现像徽商那样坐拥巨资,堪与王侯相比的富商巨贾,也没有形成像晋商那样经营着垄断行业,也不能如浙商那样成为中国近代资本的源头,但江右商帮以其人数之众、操业之广、渗透力之强为世人瞩目,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。在湖广,有“无江西商人不成市”的说法;在云贵川“非江右商贾侨居之,则不成其地” 江西商人绝大多数是因家境所迫而负债经商的,因此,小本经营,借贷起家成为他们的特点。他们的经商活动一般是以贩卖本地土特产品为起点,而正是江西商人这些独特的背景,使得江右商帮具有资本分散,小商小贾众多的特点。除少数行业如瓷业比较出众外,其他行业与徽商、晋商等商帮相比经营规模就要显得相形见绌,商业资本的积累也极为有限。当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,曾经就这样描述江西布商“一个包袱一把伞,跑到湖南当老板”。 最能体现江西商人“以众帮众”抱团互助精神的,莫过于矗立在各地城乡,乃至台湾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的万寿宫了。万寿宫是江西人为纪念他们的地方保护神——俗称“福主”的许真君而修建的,历经许多朝代,宫中香火不断。随着江右商帮行走全国,也在其他地方都纷纷修建起来,最后发展成了外地江西同乡的“江西会馆”。他们在此开展亲善友好、祭祀活动,路过的江西籍商人、官员、文人也可暂住议事。这一建筑是赣商的标志,更是江右商帮财富与实力的象征。 江右商帮讲究“使予而儒,母氏劬劬;使予而商,身劬母康。”的道德准则,赡养父母、扶植亲友、建桥修路、赈灾救荒,在诸多社会公益事业中,江西商人总是慷慨解囊。
|